近期关于端午节不止屈原一个传说,还有什么由来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 ,我们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了相关资讯,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若这些内容恰好能为您提供参考,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
端午节的来源有很多 ,大多数人了解的由来想必是纪念屈原。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其实端午节由来不止屈原这个传说,也有纪念伍子胥 、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的其他来历吧。
1、纪念伍子胥伍子胥本是楚国人 ,由于父亲和兄长被楚王所杀,于是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讨伐楚国 ,后来攻入楚国都城郢,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就把他的墓掘开,鞭尸三百。阖闾死后 ,其子夫差继位,将越国打败,勾践请和 。子胥劝说夫差灭掉越国 ,夫差不听,反而听信奸臣伯嚭的谗言,赐剑伍子胥。子胥对周围人说:“等我死后 ,把我的眼睛挖出挂在东门上,看着越国军队攻入城门,灭掉吴国。”便自刎而死 。夫差听说后大怒 ,将子胥尸体装起来,在五月五日那天投入江中。因此有传言说端午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 ”伍子胥尽忠反被杀 ,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 。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 ,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2、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 ,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 。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 ,难以医治。
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大臣介子推曾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称君,封赏所有随他流亡的王公大臣 ,惟独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求做官,不愿领赏,背着老母亲跑到绵山隐居起来。后来重耳发现此事 ,悔之莫及,亲自到绵山寻访,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无奈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他出来 。谁知火烧了三日 ,介子推竟抱着大树和母亲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他,每到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在房檐上插上杨柳 ,人们把这种插在房檐上的杨柳称为“招魂柳”。
3 、纪念曹娥端午节纪念曹娥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投江救父 。曹娥是东汉时期的上虞人,父亲为了捕鱼溺于江中,几天之后仍然不见父亲的尸体 ,当时的曹娥才十四岁,每天每夜沿着江边哭喊寻找父亲,过了十七天之后 ,在农历五月五日投江,在五天之后被村里人找到。
孝女曹娥虽然死了,但是她却能找到她父亲的尸首 ,并把他背到了江堤边,人们看到这个场景十分感动,认为是她的孝心感动了上苍,后来人们把曹娥背父出水得地方就叫做贺盘村。她的孝心同时感动了村里和村周围的父老乡亲 ,他们把曹娥父女进行了埋葬,同时在曹娥挑水的江旁建造了一座曹娥庙,造了她的塑像 ,尊她为“孝女娘娘”。因为五月初五是曹娥投江的那一天,于是很多人将端午节视为纪念曹娥的节日 。
地理学家竺可桢(1890—1974年)
竺可桢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 ,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他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 ,呕心呖血,他不愧是我国近代科学家 、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竺可桢字藕舫 ,浙江省绍兴市人 。于1890年出生在东关镇一个普通家庭里。他的大哥是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秀才。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 。中学阶段 ,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又到唐山路矿学堂读书。由于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 ,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 。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时年28岁。他怀着“科学救国 ”的理想,回到了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他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次年 ,学校改称东南大学,在竺可桢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 ,下设地理 、气象、地质、矿物四个专业,并新任系主任。这是我国高校建立地学系之始。1927年学校又改名中央大学 。在此期间,他一面担任地理系主任 ,主持日常行政工作;一面教授地学通论。气候学,气象学等课程,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气象学和地理学研究及教育人才。张宝堃、吕炯 、黄厦千、沈孝凰、胡焕庸等 ,都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优秀学者 。他还积极参加中国科学社,做了大量宣传工作。
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他积极筹建校南农场气象测候所。1922年他主持购买了各种仪器设备 ,定期观测温度 、湿度、气压、雨量 、日照等项目 。逐月发行南京气候报告。这是我国自建和创办气象事业的起点和标志。
1927年北代胜利,政府筹建中央研究院,下设观象台筹备委员会,分设天文、气象两研究所 ,担任中国气象学会副会长的竺可桢,又被任命为气象研究所所长 。这时的气象研究所,既是全国的气象学术研究单位 ,又是领导全国气象事业建设的国家机构。竺可桢白手起家,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发展我国气象事业 ,他首先领导了中国气象台站网的建设,提出了《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计划在十年的时间内,全国建立气台10处 ,测候处150处,雨量测候所1000处。在气象所成立的当年,就首先建成了南京北极阁气象台 ,这是我国近代气象科学事业的发祥地,也是当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中心和业务指导中心。在此期间,还开展了天气预报业务,拟订了《气象观测实施规程》 ,统一了观测时制、电码型式 、风力等级标准、天气现象的编码等,开展了气象资料整编的出版业务 。先后出版了《中国之雨量》、《中国之温度》 、《中国气候资料》以及《气象月报》、《气象季刊》、《气象年报》等。1934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
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历时13年 。他以“求是”为校训,明确提出中国的大学,必须培养“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专门人才 ”的进步主张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团结全校师生,携带图书仪器 ,先后经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等地 ,于1939年底迁至贵州省遵义和湄潭。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一面组织师生上课,一面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并为当地群众服务。在民主爱国的学潮中 ,他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面,保护浙大师生的爱国正义行动 。办学中,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 ,注意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注重学生的实践训和智能培养,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1949年4月杭州解放前夕 ,竺可桢领导浙大师生,积极准备迎接解放。同时电告国民党政府,坚决拒绝迁往台湾 。他一个人隐居上海 ,闭户谢客,迎接解放。解放后,他高兴地出席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 、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 、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还被选为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
作为新中国地学界的组织者和教育家,他倡导建立了许多新的研究机构 ,并培养了大批地学骨干力量。强调地理学一定要摆脱单纯描述,用最新的科学成果和仪器设备,进行定位观测 ,建立实验室,采用现代化的工作方法,综合运用生物、物理 、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方面最新的理论来进行研究论证。
竺可桢于1956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 ,并一直兼任主任职务 。他多次指出: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工作。综合考察应为国家和地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其任务首先是调查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数量、质量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科学方案 。早在解放初期,他就急国家之所急,积极投身于海南岛 、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以发展橡胶为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工作。1951年又组织筹建了西藏工作队。为治理黄河 ,他主持组织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 。此后,中科院专门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四项重大考察任务。其一是西藏高原和康滇横断山区研究;其二是新疆、青海、甘肃 、内蒙古地区的考察研究;其三是热带地区特种生物资源的研究;其四是主要河流水利资源的考察研究。在他的支持下 。仅 1956—1957年两年间,就先后建立了6个综合考察队。它们是:黑龙江综合考察队 ,新疆综合考察队,华南与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长江、黄河流域土壤调查队,柴达木盐湖科学考察队等 。此外 ,还组织了治沙考察队,南水北调考察队等。到他去世时为止,在他领导下 ,中科院先后组织了25年规模不同的综合考察队,参加工作的达100多个单位,1万多人次。积累了大批珍贵资料 ,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竺可桢热情地倡导和组织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农业区划、中国国家地图集等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 。在他的建议下,设立了国家海洋局 、国家测绘总局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他关心地质、地震、古生物 、土壤、植物、动物 、遗传、生理等学科的发展。他重视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 ,比作科学的两翼,并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仍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宣传科学知识 。
作为卓越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的竺可桢 ,不仅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地理科学专门人才,而且在许多地理学重大领域和重大问题上 ,提出了创造性意见。他认为:地理学是经济建设事业中的基础科学,是研究现代地面环境的科学。因而应着重研究现代地表面的岩石圈、水圈 、气圈与人类的相互作用,研究地球外壳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发生、发展、分布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 、相互转换的科学 。我国的地理学 ,正是沿着这一方向健康发展的,在地理学研究方法方面,他十分重视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 ,早在1929年他就发表了《中国气候区域论》,开创了这方面研的先例。1958年他发表了《中国亚热带》一文,指出:不应将热带北界移至南岭 ,也不应将华北各地、东北南部和新疆南部都划归亚热带。他说:亚热带的气候可以这样规定:即冬日微寒,足使喜热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 。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八个月以上。作物一年可以有两造收获。他不仅提出了划分的标准 ,同时明确指出了亚热带的北界和南界 。他的见解,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竺可桢在气象气候学研究中的成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他早年就从事台风和东亚季风的研究 ,在气候变迁领域的研究中,更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数十年如一日,研究了大量经、史、子 、集,及中外文献 ,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1961年他撰写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72年他又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等学术论文。前者依据北冰洋海冰衰减、苏联冻土带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后退 、海面上升等有关文献资料记述的地理现象,证明了二十世纪气候逐步转暖 ,并由此追溯了历史时期和第四纪世界气候、各国水旱寒暖转变波动的历程,发现十七世纪后半期长江下游的寒冷时期与西欧的“小冰期”相一致。最后指出: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气候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而为历史气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论据。后一篇论文,可说是他数十年深入研究历史气候的心血的结晶 ,是一项震动国内外的重大学术成就,他充分利用了我国古代典籍与方志的记载,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观测和仪器记录资料 ,进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文章指出: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的二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 ,一月温度约3—5℃;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的周期 ,历时约400年至800年;历史上的几次低温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在每一400年至800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为50—100年的小循不,温度变动的幅度0.5—1℃;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 ,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是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 。大变动的原因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控制,小变动的原则与大气环流活动有关。这项研究 ,博大精深,严谨缜密,为学术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我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每读一遍使我觉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为多年所少见的作品 ,理应侧身于世界名著之林 。”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 ,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 ”
在气象科学研究中,竺可桢一向十分重视气象气候与生产及人类生活的联系 。早在1922年,他就发表过《气象学与农业之关系》的学术论文。1964年他又发表了《中国气候特点及其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 ,他运用植物学的原理,以太阳辐射总量 、温度、雨量三个气候要素为依据,分析了我国气候的特点,气候与农作物生产的关系 ,论述了我国粮食作物在各地区发展的潜力及限度,为改革栽培制度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这篇论文,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竺可桢也因之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竺可桢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 。他从1921年起就观察记录物候。1963年和宛敏渭合著《物候学》出版。内容丰富,文字通俗, ,普及了物候学知识,提倡因地制宜,利用物候规律安排农事活动 。此书一出就迅速销售一空。
竺可桢热爱中国*** ,热爱社会主义事业,1962年6月他以七十二岁高龄,光荣地参加了中国*** ,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他品德高尚,大公无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治学严谨 ,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实事求是;他关心青年 ,奖掖后进,待人诚恳,平易近人;他工作深入 ,认真细致,鞠躬尽瘁,艰苦奋斗;他坚持原则 ,追求真理,不畏强御,刚直不阿;他勤奋好学 ,联系实际,锲尔不舍,始终如一 。他不仅在创建近代地理学和气象气候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追求真理、公而忘私的精神 ,他的治学态度和工作态度,也为青年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关于端午节不止屈原一个传说,还有什么由来的相关内容介绍到此告一段落,若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启发 ,欢迎持续关注本站获取更多优质内容。
本文来自作者[巷尽茶]投稿,不代表亚当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ydsckz.cn/news/408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亚当斯的签约作者“巷尽茶”
本文概览:近期关于端午节不止屈原一个传说,还有什么由来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我们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了相关资讯,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若这些内容恰好能为您提供参考,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端午...
文章不错《端午节不止屈原一个传说,还有什么由来》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