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大清留学生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大清留学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可能很难想象留学这事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被视为“耻辱” 。去国外进修 ,原本应该是学习新知识的好机会,可晚清时期清政府招留学生,居然还发生过招不满名额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 ,晚清时期,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不要说是大臣 ,就连皇帝也开始思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危机。公元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同治皇帝即位,慈禧太后渐渐成了大清帝国的中心人物。而洋务派也在朝中掌握实权 ,迫切需要新式人才为其服务 。
就在1872年至1875年间,经过慈禧太后的认可,清政府陆续派出了4批幼童合计120人赴美留学。他们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按理说这个身份应该有很多人羡慕才对,然而尴尬的是,封建社会专制荼毒太厉害 ,不少富贵人家还是以四书五经作为正统,耻笑出洋留学。
负责这项事务的是毕业于耶鲁大学 、有“留学生之父”之称的容闳,他曾经在上海招收留美幼童,无奈招收第一批的时候 ,由于某些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很多父母不愿意送子女来,原定的30名留学幼童名额让他费尽了千辛万苦 ,好不容易才凑齐人。
不管怎么说,“留美幼童 ”翻开了我国近代留学的新篇章 。只是作为第一批外出“吃螃蟹的人”,他们要接受的挑战实在太多太多。派出去的120个孩子 ,最终只回来了94人,而且还是提前召回来的,这其中又有什么曲折情节呢?
原来 ,这些孩子出国时的年龄非常小,平均只有12岁,连汉文都没学习完全。按照清政府的设想 ,送他们去留学,是为了让他们在保留尊奉清廷思想的前提下,把西方的知识技术带回本国来,然后为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 。
清政府还让这批孩子签下了“免责文书”:“……十五年中如有疾病死亡及意外灾害 ,政府皆不负责。”可是让慈溪太后等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批孩子刚到美国就因为头上的那条辫子引发众人围观,这让他们感到难堪不已。
而且他们吃不惯西餐 ,连负责监管他们的随行官员带的腌黄瓜,都被这些孩子偷吃了;学习压力又重,他们既要学汉文又要学英文 ,学不好就免不了挨板子;时间一长,孩子们终于适应了繁重学习,与此同时 ,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 。
国外自由开放的环境,让他们接触到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还有一些平等人权文化。他们越来越厌恶传统的四书五经 ,有人偷偷剪掉了辫子;有人跟着寄宿家庭一起去教堂做礼拜;还有人与外国女孩谈起了恋爱、以及组建球队与外国男孩比赛等。
这样的“反叛 ”让他们感到新奇又兴奋,但这些却是清政府万万不能接受的 。原定的留学计划有15年,为了不让这些孩子彻底“西化”,清政府中断了他们的学业 ,1881年,这些已经在异国学习八九年的孩子被强迫召回了国内。
但是,回来的只有94人 ,还有26人去哪了?原来,早在留学初期,负责的清朝官员就已经把一些在他们看来“不守纪律”的孩子送回了国;另外 ,由于留学的压力大,一些孩子没能熬过去,客死异乡 ,比如15岁就考上美国大学、与詹天佑关系极好的神童潘铭钟。
还有一些是想办法对抗清政府高压,坚持留在美国完成学业的,比如容闳的族弟容揆 。基于这三点原因 ,120个孩子没有齐刷刷被召回国,而回到国内的孩子,也被清政府关了一段时间禁闭,随后被胡乱安排工作 ,比如詹天佑学的是工程,却被派去教英语。
虽然这段被迫中止的留学历史看起来很荒唐,但这些孩子毕竟在国外待了多年 ,学到了先进的知识,回国后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投身铁路建设 、矿业以及教育事业等,利用自己所学的东西造福故土 ,他们中走出了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走出了一大批历史名人,他们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清末洋务运动中,120名幼童赴美留学算是一个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要论起来,这120个人可是出国留学人中的祖师爷 ,中国第一批正儿八经的公费留学生。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中国铁路第一人詹天佑,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就是这120人的一员 。
现在的人,为了去美国留学,点灯熬夜的考托福 ,考雅思,花大把的银子都不心疼,可是 ,在当时,没有一个家庭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美国,别说花钱了 ,你倒给钱都不愿意。所以花了3年时间,才从中国南方的一些贫困家庭中招募了120人,分4批送到了美国。
原计划是让这120个孩子在美国学习15年 ,把老美的先进技术、经验、教育统统给大清国学习回来,然后好好的建设大清国,谁知道 ,羊入虎口,这120名幼童在美国生活时间长了,竟然被美国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给同化了,剪辫子 ,信耶稣,泡美国大妞 。
这还得了,于是大清国紧急发出召回令 ,提前终止了他们的学业,强制性地把这批人给送回国了。去的时候是120人,回来的是94人。其中有3个人病死在了美国 ,有9个人因为不遵守纪律被提前遣送回国了,有14个人坚决不回国,不再靠大清国供养 ,自己在美国自力更生了 。
当时回来的94人,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个人是顺利毕业的,其他人都没有完成学业 ,半途而废了。但是即便如此,这94个人中依然出现了大批的人才,这些人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人中诞生了国务总理1人 ,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 ,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 。
好了,下面让我们把时光调回到1872年 ,跟随着历史的节奏,让我们好好的回顾一下,在100多年前 ,那些第一批的留美幼童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说起留美幼童,就不得不提中国留学教父容闳,正是容闳一手促成了120名幼童的留美。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 ,一个离澳门很近的地方。很小的时候就随父亲到澳门,进入教会学堂,1842年跟随教会学校搬到香港,1846年跟随博朗牧师到美国 ,后考入耶鲁大学,是中国留学美国的第一人 。
毕业后,容闳回到了中国 ,受到了曾国藩的器重,参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负责到美国采买各种设备。1870年 ,容闳上书曾国藩,提出派一批中国儿童到美国留学。
在大清国眼里,美国是蛮夷之邦 ,虽然鸦片战争中国被“蛮夷小国 ”英国打败了,但是大清国国还是以天朝上国自居,根本不屑于去向他们学习 。但是 ,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联合之下,清廷终于答应。于是留学生招募工作开始,具体负责人还是容闳。
清廷虽然答应了,但是你想让满人出去留学 ,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当时只能在汉人家庭中招募 ,而汉人家庭中官宦富贾人家的孩子,也是不会去的,最后 ,只能在江浙一带的贫苦家庭中招募 。
1870年,容闳在上海的万国公墓附近开设了一个留美预备学堂,入学者需学习一年的汉文和英文 ,考试合格者才被录用。招生工作是极其艰难的,但凡家里能活得下去的,谁愿意把孩子送到地球的那一边啊。
容闳经过多方奔走 ,最后招募到了30名合格者,于1872年8月11日,从上海起航,跨越太平洋 ,在美国旧金山登陆,然后坐上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 。此后,1873年 ,1874年,1875年,又有3批孩子被送到美国。共计是120名。
出发前 ,这120名幼童都和清政府签订了一个文书,约定:“在美国的15年中,如果发生疾病死亡或者其他灾难 ,清政府一律不负责” 。这120人中,最大的16岁,最小的12岁。
到达美国后 ,这120人被分配到了54户美国家庭中。当这些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脑袋后买还拖着一根大长辫子的中国孩子一到美国,立刻成了美国孩子们的围观对象。
按照清政府的计划 ,这些孩子被安排在了铁路,交通,电报 ,建筑,军事等领域开始学习,同时 ,还要接受中国汉文化的学习,清政府专门派有老师在一旁监督 。一方面是监督他们的学业,另一方面也是怕这些幼童在美国 ,受到美国思想的影响。
一开始,这些幼童确实很不适应,不会英语 ,交流困难,天天西餐,吃的困难,美国人热情拥抱 ,亲吻他们,让他们羞得满脸通红,美国人甚至带他们去做礼拜 ,让他们不可理解。
但是,他们毕竟是一群孩子,正是接受能力强 ,模仿能力强的时候,很快的他们就适应了美国生活,接受了美国的思想 ,他们甚至剪掉了辫子,穿起了西服,年龄大一点的 ,还和美国大妞谈起了恋爱 。
这些现象,引起了清廷的注意,当时去美国留学带队的总队长陈兰彬向清廷上书:“朝廷每年拿出6万两银子,供他们在美国读书 ,他们竟然背叛祖宗,日渐西化,如不及时召回 ,恐怕为他人做嫁衣了”。
于是,在1881年,留学第9年的时候 ,清廷强制召回了这批留学生,比预计的15年少了6年。
出去的时候是120人,回来的时候是94人 ,其中3人在美国病逝,9人提前回国,14人拒绝回国 。
这94人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个人是在美国耶鲁正式毕业的 ,其他人全部都没有完成学业。
但即便如此,这94人日后依然成为了中国的精英人物,成为了国家的中流砥柱。他们中间有铁路设计师詹天佑,民国总理唐绍仪 ,民国外交官梁怡,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 、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 。
少年强,则中国强。在中国百年复兴的强国之路上 ,这120名留美幼童,无疑是具有榜样作用的。
关于“大清留学生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口启]投稿,不代表亚当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ydsckz.cn/news/218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亚当斯的签约作者“口启”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大清留学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大清留学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可能很难想...
文章不错《大清留学生》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