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梅州交通运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梅州交通运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梅州市隶属中国广东省,1988年设立。东部与福建省交界 ,南部与广东省潮州市、揭阳市 、汕尾市毗邻,西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 ”,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 、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 ,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 、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 梅州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辖梅县 、蕉岭、五华、大埔 、平远、丰顺、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 ,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成功在2009年10月承办2009‘ 梅州 世界客商首届大会。以后世界客商大会每隔两年在梅州举行。梅州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梅州 、汕头、湛江、韶关)之一 。昔日的山区小镇正逐步被花园式 、绿中城、城中水的中等城市所取代,全市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和农村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架构基本形成。城建与水利成为新的亮点。梅城“一江两岸”工程被国家水利部誉为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 ” ,被国家建设部授予2002年度“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被评为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 。梅州首创的城市公厕管理模式,被联合国国际能源与环境考察团誉为“城市公厕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后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梅州又是广东省的重要电力基地之一 ,全市水火电装机容量达25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80亿千瓦时。通信事业超前发展,建成了以公众通信网为主体 、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通信网络 ,实现了电话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和所有村通电话 。
交通现状
梅州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内交通四通八达。 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4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公里 ,一级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1816.89公里,三级公路和等级路8848.6公里 ,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5.6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梅揭、梅河 、天汕、梅州西环、兴畲等高速公路全线相继建成通车,使梅州山区融入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车道 ,由梅州至深圳只需3个多钟头,至广州只需4个钟头 。同时,梅州南环(扶大高新区—三角)高速正在建设当中;梅龙(梅州-龙岩)高速一期梅大(梅州-大埔)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梅赣(梅州-江西赣州) 、梅漳(梅州-福建漳州)高速公路已获国家立项 ,即将开工建设。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全市基本实现市到县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水泥路、行政村村址基本实现通水泥路 、300人以上自然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梅州市2006-2030年公路网规划通过市政府审批。梅州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航道建设和管理维护、港口码头建设也得到重视和加强,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全面推进,韩江干流三河坝以下航道整治工作立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 继广梅汕铁路(广州-梅州-汕头)和梅坎铁路(梅州-福建坎市)建成通车 ,开通了货运和客运后,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 、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也已通过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铁道部已将两段铁路列入铁路网中长期调整规划,即将在今年底开工 ,2013年建成 。有助于推动梅州加快连接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圈。 境内有可起降波音737飞机的梅县机场,,正在进行扩建前的征地拆迁工作。扩建以后 ,将开通至国内40多个城市的航班,包括梅州-高雄的直航包机 。
客家文化
“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基本形成。科技、教育、文化 、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 ,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走向和谐与协调。目前,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考录取率多年来均保持在80%以上 。叶剑英纪念馆和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已建成开放 ,江南东改工程中的归读公园和堤下梅水路已经建成,两个安置小区金沙花园和红光花园正在施工建设当中。广东客家博物馆成功升级为“中国客家博物馆 ”。2005年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此殊荣 。城乡规划 、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梅城的形象和魅力得到了新的跃升。 梅州市有七个省级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平远县船灯舞艺术之乡 、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五华县新桥镇竹马艺术之乡(新桥镇已并入华城镇)、兴宁市杯花舞艺术之乡 、大埔县广东汉乐艺术之乡 。其中有3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此外,山歌大师汤明哲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 ”。 梅州客家围龙屋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同时,梅州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 梅州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梅州正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编辑本段城市荣誉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 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 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梅城一江两岸) 广东省文明城市 广东省卫生城市 广东省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广东省双拥模范城 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随着梅州地区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道路建设全面铺开 ,梅州市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 2008年,梅州以“山洽会”为龙头,以打好经济攻坚战和过好社会稳定关为重点 ,经济社会在困难中得到新的发展。全年生产总值47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1.9∶42.5∶35.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 、三产业比重上升 。 第一产业 全市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04.75亿元,增长6.1%。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建设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年粮食总产136.91万吨,增长2.8% 。其中,稻谷增长2.5% ,水果增长2.2%。农业产业化、商品化水平逐步提高。 (一)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08年,全市农村经济农业增加值77.8亿元,增长5.6%。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幅明显 ,其中粮食增长10.5%、肉类增长8.7%。 (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见成效 。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狠抓以果茶为主的优势农产品生产 ,农业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目前,全市水果面积106.25万亩,其中:金柚达29.17万亩 ,脐橙4.85万亩,茶叶面积14.83万亩。金柚、茶叶 、脐橙、龙眼、荔枝 、青榄等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已成为梅州的拳头产品和农村支柱产业 ,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 。我市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金柚之乡” 、“单丛茶之乡 ”的美称。 (三)农村工业化有新的突破。我市各级认真实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切实抓好农产品加工业,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紧扣水果、茶叶、玉米 、优质米、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的加工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 。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开发了优质玉米酒 、玉米罐头、甜玉米汁、竹笋罐头 、客乡奶、金柚茶、金柚酒 、金柚黄酮、金柚汁、金柚含片 、金柚护肝品等一批绿色食品和用品,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25家,加工产值近10亿元。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至目前止 ,全市有龙头企业156家,其中:省级8家(国家级1家),市级46家 。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外接市场 ,内联千家万户,对促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市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30.2亿元 ,是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带动农户26万户,占总户数的31% ,每户增收2200元以上。 (五)订单、外向型农业有较大的发展。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近年来,有不少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回乡兴办集旅游、观光 、创汇农业于一体的外向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迅速 ,市农产品进出口公司认真组织我市特色农产品出口,年出口创汇产值达1000多万美元。丰顺威华食品罐头厂甜玉米罐头、竹笋罐头等加工产品,年出口创汇达700多万美元,被评为全省十大出口创汇农业龙头企业之一。几年来 ,我市订单农业以每年增加7万亩的速度发展,至目前,全市订单农业面积达31.15万亩 ,确保了大宗农产品畅销 。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有了机构 ,人员逐步到位,购置了检测仪器等设备一批,开展了检测试点工作。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工作进展顺利 ,全市已获国家级认证的无公害基地37家,面积9.97万亩 。农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几年来查处假劣农资案件100多宗 ,有效地规范了农资市场,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大 。随着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全市有农村劳动力185.59万个 ,从事二、三产业经营29.28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63.28万人(其中:常年外出46.04万人),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4.1%。去年外出劳务收入达23.69亿元 ,全市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611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6%左右。 (八)农村各项政策进一步落实 。全市已完成了二轮承包,实行家庭承包的土地面积占耕地面积96% ,第二轮承包期内全市都按中央规定的30年承包期限,重新签订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的农户占实行家庭承包农户的98%。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制度,全市颁发土地经营权证书达80.34万份 ,搞活土地使用权,允许农户承包土地依法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51.93万亩,转包的面积5.19万亩 ,占10%,租赁面积44.17万亩,占85.1%,互换面积1.75万亩 ,占3.3% 。 全市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一是认真落实税费改革政策。2003年税改后全市农民负担总额减少26558万元,减幅为85% ,人平负担仅13元,减少71元。今年又将农业税调整为3%,全年可减轻农民负担2341万元 。二是认真落实各项减负制度 ,全面落实涉农收费的公示制度。三是扎实开展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 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突出抓了以会计代理制为主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全市145个镇,已实行会计代理制的镇有49个,达到了省提出的工作目标 ,使我市的农村集体财务、会计核算 、集体资产管理、财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市农村审计工作扎实开展。 (九)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一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5个,其中列为农业部试点单位1个,列为省厅试点单位4个。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市从事种植业、畜牧业 、渔业、农机化、经营管理等农技推广机构789个 ,从业人数达4043人 。并落实了国家对农技人员的各种优惠政策。据统计,全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共投入技术推广经费3000多万元,引进新品种 、新技术300多个 ,产生经济效益50多亿元。三是农业信息服务不断完善 。建立了“梅州农业信息网”,创办了“梅州农业”电视专栏节目,为“三农 ”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1]。 第二产业 全市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02.99亿元 ,增长8.2%,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19.39亿元,增长15.1%。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87.19亿元 ,增长15.4%。全年工业用电量29.9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4% 。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96.57%,比上年提高26.2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下降6.7个百分点 ,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15.5%,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45.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7%。 第三产业 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4亿元,增长14.7%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68亿元 ,增长17.4%,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 ,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136.92亿元,增长17.2%,餐饮业零售额16.54亿元 ,增长21.8%。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18.21亿元,比上年增长9.6% 。各种交通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88.96亿吨公里,增长13.1%;完成旅客周转量79.48亿人公里 ,增长12.0%;邮政、电信业营业收入14.24亿元,增长3.4%,固定电话、移动电话 、互联网络服务日益发达。全市接待国内外旅客337.14万人次 ,比上年同期增长12.3%,旅游总收入36.74亿元,增长12.6%。 基础设施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24亿元,增长1.1% ,剔除高速公路工程投资5.84亿元,全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为133.40亿元,增长6.5%。 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8.25亿元 ,同比增长20.26%。全年全市税收收入58.61亿元,比上年增加4.55亿元,增长8.4% 。金融形势比较稳定。2006年末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71.73亿元,比年初增长9.7%。城乡居民储蓄人民币存款余额345.36亿元,比年初增长8.3%。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04.78亿元 ,比年初减少0.4% 。 外经外贸和利用外资 全年进口总额464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2%。全年出口总额38122万美元,增长22.8% ,其中国有企业出口836万美元,减少79.8%;“三资”企业出口14993万美元,增长109.1%;私营企业出口21813万美元,增长13.28%。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项目165个 ,金额268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8%,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8205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7.0% 。 物价和人民生活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2%(上年为100%),上涨0.2个百分点。城乡人民生活有新改善。据抽样调查,梅州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259元 ,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4369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3% 。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有所提高,市区为43.2% ,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农村为45.6%,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5788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继续改善 。当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49650.9万元 ,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7.6%,废气排放得到进一步控制。“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6775.5万元。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3118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各级政府救济人数17.98万人次 。全市大部分乡镇初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新进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抽样调查推算 ,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28‰,死亡率为5.35‰,自然增长率为4.93‰。 目前 , 全市五家民营企业入选广东民企百强,它们是梅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有限公司 、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市龙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 梅州借力资本市场推动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有效破解了山区发展资金短板的问题 ,而且也使梅州成为省内继深圳、广州、佛山 、珠海之后,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级市。至目前为止梅州先后上市公司有:广东梅雁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嘉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股份有限公司 、
关于“梅州交通运输”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仆笔克]投稿,不代表亚当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ydsckz.cn/news/197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亚当斯的签约作者“仆笔克”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梅州交通运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梅州交通运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梅州市隶属中国广东省,19...
文章不错《梅州交通运输》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