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读《孟子两章》有感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读《孟子两章》有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警句 ,不知点燃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它让人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它促人明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理想;它让人彻悟“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的真谛。这些千古绝论,就出自于春秋战国时孟子的《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皆为说理散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通过对天时 、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施行“仁政”与否。从而阐明“人和 ”对战胜的决定作用 ,由此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人只有通过艰苦磨炼 ,才能有所作为 。进而由个人谈到治国,由此自然导入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两篇文章 ,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 ,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 ,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读后发人深思 ,颇受启迪 。
孟子两章的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的异同点
提出论点的方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点在文章开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阐述论点的方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 ,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 ”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 ”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 ,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顺此事实 ,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 ,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相同之处: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 ,读后发人深思 。
不同之处:一则是先提论点再进行阐述,另一则是先阐述再提论点。
《孟子两章》的原文及翻译
相同之处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用的是演绎推理;
·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 ”这个观点后 ,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用的是归纳推理。
不同之处
提出论点方式不相同: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
·第二则短文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的 。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2]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2),七里之郭(3) ,环(4)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5)非不深也,兵革(6)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7),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8)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0)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11) ,亲戚(12)畔(13)之。多助之至,天下顺(14)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5) 。
(1)选自《孟子》。《孟子》,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 。(2)[城]内城。(3)[郭]外城。(4)[环]包围 。(5)[池]护城河。(6)[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 ,甲胄。(7)[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 。去,离开。(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限制。(9)[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11)[至]极点。(12)[亲戚]内外亲属 。(13)[畔]通“叛 ”,背叛。(14)[顺]归顺 、服从。(15)[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得道者。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1)
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3)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4),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5)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6),空乏(7)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8),所以动心忍性(9),曾(10)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11)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12)而后作(13),征于色(14)发于声而后喻(15)。入(16)则无法家拂士(17),出(18)则无敌国(19)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20)而死于安乐(21)也 。
(1)选自《孟子》。(2)[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原来在历山耕田。发,被任用。畎亩,田间、天地 。(3)[举]被选拔。(4)
[管夷吾举于士]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 ,狱官 。(5)[任]责任、使命。(6)[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7)[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 。(8)[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9)[动心忍性]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强。(10)[曾]通“增” ,增加。(11)[恒过]常常犯错误 。(1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 、不顺。(13)[作]有所作为。(14)[征于色]表现在脸色上 。(15)[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16)[入]在国内。(17)[法家拂士]法家 ,受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 ,辅佐。(18)[出]在国外 。(19)[敌国]实力、地位相等的国家。(20)[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2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
关于“读《孟子两章》有感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音战田]投稿,不代表亚当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ydsckz.cn/news/109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亚当斯的签约作者“音战田”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读《孟子两章》有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读《孟子两章》有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天时不如地利,...
文章不错《读《孟子两章》有感》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