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反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反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准备
1、利用课前预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收集整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
2 、设计三个问题,以迅速了解学情:①读完课文 ,你了解了什么?有何感受?②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③你希望老师重点讲些什么?
教学重点
根据所了解的学情,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1、为什么“没有什么新闻 ”却成了大新闻?
2、这篇新闻有何独特之处?为何成为新闻史上的名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这堂课之前,老师问了你们几个问题。其一 ,读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你了解了什么,有何感受?其二 ,对这样一篇新闻,你还有什么困惑和疑问?其三,你希望老师在课堂上重点讲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 ,同学们有一定的收获和感受,也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 ,无外乎这两个问题:其一, “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却成了新闻?其二,这篇新闻为何成为新闻史上的名篇?
我们今天的课堂 ,将就这两个问题展开探讨 。
二、概述内容
参考:作者先写布热金卡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进而交待相关的历史背景,接着写游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毒气室、焚尸炉 、女牢房、女囚绝育实验室、长廊上的照片、窒息室等场所的情景以及参观者的真实感受,最后作者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 ,抓住有用信息。对于现在的高一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了,所以达到这一要求还是比较容易的 。我考虑的是 ,作为一节新课改研讨课,如何在我的这节课上体现出一些新课改的理念,以供同行们研讨 ,哪怕是失败了,也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当然,由旧有的观念向新的理念转变这一过程还是非常艰难的。(尽管我的教龄尚短 ,但作为旧有教学观念下的学生的时间可谓长矣,所以旧观念的影响还是很深的。)所以原先的教学设计依然没有多少突破,还是过分注重理性的分析,而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合作 ,轻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区教研室组织的集体备课会上,许多老师给与了真诚的批评与指点,我校语文组的老师们也为我出谋划策 ,就在正式讲课前两天试讲时,教研室两位张老师还给我进行深入点拨,回想起准备这次课的过程 ,我深深体会到了“新课程促进教师成长”这句话的含义。应该说在大家帮助下,这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是体现了新课改若干理念的。
一、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所以能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会意义,二战已经结束十几年了,过去的杀人工厂、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却“阳光明媚 、绿树成荫” ,也许“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人们应该永远牢记那段悲惨的历史,不要使悲剧重演,这正是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 。如何让学生深深体会这一点呢?于是我让他们自己查找相关资料 ,以自己的体验感染自己,然后我课上借用多媒体手段,精心节选了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两个片段 ,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去打动学生,我觉得以这种方式来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比空洞的说教省时、有力的多 ,当然前期的选择过程时一定要做细的。
二、关注学习的过程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 “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我反对把课堂沦为学生对“标准达案”的记忆,所以体现在课堂时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 ,参与必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学习过程 ,就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正如本班学生在评课时说:“这堂课上,老师不像过去的老师那样满堂灌了,而是让我们学生自己查资料 、展示成果、自己读课文、自己提问 、互相解答 ,老师只在关键时候引导点评,我们整堂课既紧张又充实,我喜欢这样的课 。 ”我想对学生讲 ,我也喜欢这样的课,这也是老师所追求的。
三、积极实践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最先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作为新课改研讨课 ,我必须要在这方面进行尝试。课前学生去搜集有关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资料,加深对纳粹罪恶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同学小组内交流材料,并选代表课上展示最让本组同学震撼的一张,体现了合作交流;课上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 ,提出问题,生生互动,互相启发;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 ,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的学习方式,本课中我也给与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的空间,教师在这堂课上起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的作用。
四、新课改促我成长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也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然也包括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更新 ,就本课而言,暴露出了我在诸多方面的不足 。由于自己对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所以课上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就显得比较浅 ,诚如有些老师所言,人文性体现得较突出,工具性就显得有些薄弱;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和学识的浅薄 ,对于学生的评价还缺少精当的点评;作为一堂课,如何把用多媒体调动起来的学生的情感转移到文本本身来等问题解决得并不够理想,这些“缺憾”同“亮点”一样,也是我作这堂课的收获 ,更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其途径就是“学习 、学习、再学习 ”。作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赶上新课改的大潮是我的荣幸。感谢新课改敦促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多的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体会新闻写作的特例 ,揣摩 、理解意蕴丰富的语言,感受作
者别样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体验,用诵读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紧紧围绕
标题设疑、解疑 。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思考战争对生命的毁灭,对人性的摧残;呼唤人性的
善良。
教学重点
挖掘文本背后作者寄寓的思考和情感,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教学难点
“奥斯维辛到底有没有新闻?”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搜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 ,小组内加以整合,完成对奥斯维辛的文字
介绍、展示工作 。
2.阅读本文,试着用一句话概况新闻主要信息 ,体会概括时与标题能否联系。
3.阅读中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运用刚学过的批注手法记录下自己的宝贵思
想。
一 、创设情境:
1.学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包括震撼人心的,配
上《辛德勒名单》音乐 ,让学生入境 。
2、假如你是一名记者,来到这个曾经的集中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一切 ,
你会选择什么角度来报道奥斯维辛,或者你会将镜头对准什么呢?
二、研读文本:
1 、标题设疑
本文的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疑问:为什么说没有新闻?
既然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
作者写了些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文本。
2、解决第三问:“作者写了什么?”
镜头一:参观者的反应和神态
镜头二:奥斯维辛周围的自然景物
镜头三:废墟上的雏菊花
镜头四:年轻姑娘的微笑
3、总结
写法:正如焦点访谈所说的“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 ” ,但有一类新闻,会把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因素掺杂其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这类新闻的典范之作。
角度:将镜头对准参观者的反应和奥斯维辛集中营四周的景物,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表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道德责任感。
4、回到开头的问题“奥斯维辛到底有没有新闻?”
一样的景点,一样的游客的震惊愤怒 ,这里阳光明媚,的确没什么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要写呢?用文中的话来说,“非写不可的使命感”齐读6段 。“这种不安的心情是什么? ”担心人们遗忘历史。
三 、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罗森塔尔1958年写的,那我们今天读这篇新闻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罗森塔尔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希望这类惨剧永远不要发生,可是这半个世纪来,人类又有过多少战争 ,种族之间经过多少野蛮的屠杀,人类怎样才能杜绝这一悲剧重演呢?
四、以《集中营生还者的一封信》结尾。
希望同学们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同时,永远不要忘了培养健全的天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做一个大写的人!
关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反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秋忆匪]投稿,不代表亚当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vydsckz.cn/news/106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亚当斯的签约作者“秋忆匪”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反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反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文章不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反思》内容很有帮助